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凯发官网首页|小A看展:“物体系”中国当代艺术展 一场关于哲学的艺术展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5:03    次浏览

物是什么?我们如何来认识物?物和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?一场关于“物”的哲学讨论以艺术的形式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。“物体系”中国当代艺术群展于3月29日开幕,展览选取了近二十年中富有代表性的与物有关的艺术作品,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“物体系”。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汪民安近年一直研究与“物”的哲学理念,此次展览呈现与他的研究相关。汪民安认为:对于物的哲学讨论中在康德那里物得到了贬斥,而海德格尔和拉图尔将物提到核心的位置,“让物成为一个总体性的容纳框架”。在新近的思辨实在论中,又出现了新的转向,物被放到了本体论的地位,即“客体(物)正是在主体的沉默中,在它自身的孤独和偶在中,在它和其他客体的脆弱关系中,赫然地闪现”。然而物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是怎样?汪民安指出,过去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多是从社会学、人类学等角度思考,都是以人为主体。脱离人对物的探讨是如何?这一角度并不多见。所以他策划此次“物体系”展览,目的是从单纯的物性讨论中发现新的认识。为了能更广泛的展示艺术家对物的探讨,参展艺术家包含了从60后到80后不同年龄层次,作品形式也包含了绘画、雕塑、装置、录像、动画等多种媒介。 展厅入口第一件作品,何翔宇 《可乐计划-提取物》可口可乐残渣 2009-2011步入展厅便被放在玻璃架中一堆黑糊糊的垃圾所震惊。这是80后青年艺术家何翔宇创作的《可口可乐计划 》,这一堆黑糊糊的东西正是从可口可乐中“萃取”出来的残渣。在何翔宇的创作中,通常通过改变材料自身的物理形态,探讨文化密码。他的“物”,“隐藏着特定的文化信息”。这些可乐渣经历了一年半时间的蒸煮,可口的饮料在物理变化中成为了另外的形态。这还是可乐吗?看着如此有害的残渣为什么还一直成为大众畅销的饮料呢?这是艺术家所提出的问题,也是从“物”的角度带给我们的反思。 一本护照、一个水龙头、一个胸罩和一本艺术杂志等众多事物罗列在陈劭雄动画录像中,他通过不断出现的水墨图像,表现了他对城市、生活的记忆和感受。陈劭雄在这里所要探讨的是“在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中图像的连续性制造的到底是单个事物的运动,还是记忆的运动?”他认为,混乱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失,但是在这些景物的消失的景物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状态。